NFT是什麼,為什麼只買幣不買NFT等於只參與了一半web3.0

文章目錄

NFT

從電子書到藝術品,NFT無不佔有一席之地,元宇宙、區塊鏈技術日益高漲運用越加廣泛的社會,在日常的生活、社群媒體與KOL所傳遞的資訊與周邊資訊中不斷重複並彼此緊密串連。遊走網路時不時看到又有什麼技術結合區塊鏈、某某知名藝術家或網紅也出了聯名NFT。收藏家與粉絲紛紛跟進NFT的投資風潮。

 

到底什麼是NFT?透過這篇文章簡單明瞭的一探究竟──其實這些離我們既不遙遠也不難懂的「非同質化代幣」

 

Web 3.0與NFT

     要談論NFT、元宇宙與區塊鏈的關係,不得不先了解Web 3.0:奠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互聯網概念架構。由以太坊聯合創始人Gavin Wood於2014年提出。

 

欲更清楚的了解,便要與早在Web 3.0之前的Web 2.0與Web 1.0相較討論彼此之間的差異

  1.   Web 3.0:重點在於網路自治的核心理念,去中心化理念是否過於理想飽受爭議。像是加密貨幣、DeFi便是這個世代的產物。
  2.   Web 2.0:重點在於分享互動的核心理念。像是維基百科、Instgram及其他社交媒體便是這個概念的代表項目。
  3.   Web 1.0:最早期的互聯網運作方式,單向瀏覽網路的方式缺乏互動。

 

早在2005至今,所謂Web 2.0的相關技術運用便在網路上有著實用且穩定成長的趨勢,透由更加個性化的設計與介面讓使用者可以更容易地操作,不僅可以發表貼文、回覆留言還能撰寫比如維基百科上的資料,讓所有人既是瀏覽用戶,也可以是內容產製者。強調參與、互動和生成內容。

然而在Web 2.0的使用過程中,為了優化用戶體驗並達到更優質的商業成效,透過cookie以及用戶帳戶的瀏覽紀錄、使用者資訊……等收集個人資訊與使用習慣根據使用者資訊投放廣告與推播訊息,卻造成了為人詬病的隱私與擔心個資外洩的安全問題,著實是把雙面刃。

為了因應Web 2.0給社會大眾所帶來的隱憂探討,Web 3.0由此而生。

為了將網際網路的所有與控制權回歸大眾,讓使用者能把持各自的資訊隱私、不讓政府與獨大的公司以黑箱形式主導網路世界,避免少數組織、團體、個人握緊社會未來的趨勢走向,區塊鏈技術將網際網路轉化為大型資料庫,建構出沒有單一伺服器,意旨在創建公平公正公開的網路虛擬世界生態系。

 

非同質化代幣

Non-Fungible Token又稱數位貨幣,區塊鏈技術下奠基於為區塊鏈數位帳本上的資產,有著不能互換的特性而可作為虛擬商品所有權的電子認證或憑證。不僅可以連結到藝術品,也可以對應到文字、影片或原始碼。也就是賦予不會因陳舊而毀損的數位產品稀缺性以及其所挾帶的價值。

區塊鏈技術除了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可被信任還有專屬的身分識別,每經買賣轉手,資訊都會被記敘在區塊鏈上,公平且透明。

 

投資

     以當今交易量最大的NFT買賣平台Opensea為例:

  1. 在參與非同質化代幣的製作、發行與收藏前,需先具備所謂的「加密貨幣錢包」用以交易、支付與收款。
  2. 創建好加密貨幣與Opensea帳號連結後,即可開始使用Opensea上架,透由圖檔或音檔上傳後,加入作品描述與簡介,便能開始經營自己的NFT店鋪。
  3. 不只可以出售個人的創作,透過Opensea更可以探索全球其他使用者所販售的NFT商品,並利用錢包中持有的以太幣進行購買。

 

風險

有人說NFT是假議題。無法否認的事實:高報酬是存在的,當今火熱的NFT在創作且上市後,光是經過一到兩年的累積,價值就可能翻漲到十幾甚至二十倍。然而從Bloomberg的研究來看,其實有高達73%的NFT都無法二次轉手……言下之意NFT其實是種極具風險的投資產品,並不是一昧投入就可以有所回報,需要看得更精、更準。